开云apk:
平顶山市作为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重要经济增长极,是国家中部能源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着资源型城市转型与高水平发展的双重使命。“十四五”期间,该市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成效显著,完成千余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多项重点片区更新,城市面貌持续提升;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产业转型,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近60亿元,涵盖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领域;交通路网逐渐完备,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面对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区域竞争加剧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需求,平顶山市在城市更新机制、民生保障、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需通过科学规划明确未来10年发展趋势,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多元驱动”的转型跨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
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等国家及省级战略文件;
3. 《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试行)》《平顶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平顶山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等地方政策文件;
规划范围涵盖平顶山市全域,包括新华区、卫东区、石龙区、湛河区4个市辖区,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4个县,代管舞钢市1个县级市,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重点聚焦中心城区204.93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范围,统筹推进市域城乡协调发展及与中原城市群周边城市的协同联动。
2026年-2035年,其中2026年-2030年为近期目标期,重点破解发展瓶颈、夯实发展基础;2031年-2035年为远期目标期,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成现代化城市。
立足平顶山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未来10年将全力打造“五区一极一高地”:
-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突破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5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2.5%以上。
- 生态建设:完成湛河、十八溪塘等水系综合治理,城市绿地覆盖率提升至42%,建成白龟湖生态环湖路,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率达到6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
- 城市更新:完成中心城区114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进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建续建20条市政道路,改造100条背街小巷,新增绿地面积500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95%。
- 文旅融合:实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试点突破,打造3-5个特色文旅品牌,年旅游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文旅产业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
- 民生改善: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 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较2030年实现翻番,形成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化的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0%,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跻身区域前列,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经济稳步的增长极。
- 生态质量:建成“山水鹰城”生态格局,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全面完成生态修复,实现“水清岸绿、天蓝地净”的生态目标。
- 城市发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5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全面完成,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山水田园城市。
- 文化影响力:“工业遗产+文旅”融合模式全国推广,历史街区活化利用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华夏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节点。
- 民生福祉: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发达地区中等水平,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为龙头,推动能源化工产业绿色转型,重点推进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尼龙科技已内酰胺扩能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白龟湖科创新城建设,布局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到2035年,形成能源化工、尼龙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河南平煤神马人力资源公司智数科技项目落地见效,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到2035年,建成区域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以上,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60%。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建设中国尼龙城铁路专用线,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火车站等重点片区改造,发展楼宇经济、数字化的经济,打造城市商业新地标。到203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
遵循“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原则,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闭环机制 。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整合政府财政投资、专项债、社会资本等资产金额来源,破解资金瓶颈。建立“专家智库+公众参与”机制,搭建居民议事平台,推动“共同缔造”理念落地生根 。到2030年,形成具有鹰城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
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成许南路东移、平煤大道东扩西延等项目,加快呼南高铁平顶山段、平顶山经漯河至周口高铁建设,形成“X”型高铁主骨架。完善地下管网系统,建设城市地下管廊,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补齐民生设施短板,完善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配套,新增停车位2.5万个、充电桩3500个,提升城市宜居性 。
加快白龟湖湿地公园透绿露水、湛河体育公园、梅园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区20个游园提升改造,扩大绿地覆盖率 。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开展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工程,将沉陷区打造为生态公园、田园综合体。到2035年,建成“一湖引领、多河环绕、绿脉纵横”的生态城市格局。
加强传统街区保护开发,修复老城街巷和历史建筑,推动“非遗+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消费场景 。开展平煤神马集团等单位旧厂房、矿区城市更新试点改造,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创、科创产业,打造矿工文化记忆展示区 。到2035年,建成一批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水平全国领先。
打造“工业探秘之旅”“山水生态之旅”“历史背景和文化之旅”三大特色旅游线路,推进鲁山旅游铁路规划建设,串联景区景点。培育沉浸式体验、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建设文旅综合体,举办工业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到2035年,建成全国知名的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山水生态旅游胜地。
提炼“山水鹰城、产业名都”城市名片,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数据,实现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供给。鼓励文化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平顶山历史背景和文化、工业转型的精品力作,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绿色杂粮、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深层次地融合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植培养面积稳定,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乡村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加强村庄规划引领,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相互连通,推动供热管网向县城延伸,实现农村公路提质升级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推进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建设和美乡村先导片区,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风貌。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建设产教融合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到203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
成立平顶山市未来10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级统筹、区级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各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实行“周调度、月总结”的高频推进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
制定出台支持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科学技术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完善《平顶山市城市更新资金管理办法》《平顶山市城市更新融资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优先保障规划重点项目建设。
实施“河洛英才计划”升级版,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引进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做跟踪分析和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成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作出调整优化规划实施策略,对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未来10年,是平顶山市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立足平顶山市发展实际,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明确了“产业名都、山水鹰城”的发展愿景和核心任务。全市上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的历史担当,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推进规划实施,努力把平顶山市建设成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中原城市群高水平发展的标杆、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山水田园城市,谱写新时代平顶山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