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挂」这一现象在经济领域屡见不鲜。「倒挂」形成了诸如「投资无回报」、「成本大于收益」等困局。这种情况在国自然申请中愈发普遍,反映出当前科研体制和资源分配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举个例子,某科研人员准备申请青年或地区项目,资助金额通常在 30-35 万元左右。按照目前的 SCI 论文发表要求,如肿瘤领域青年项目常常要至少一篇中科院一区和一篇二区的论文,实验成本高昂。若做一篇符合一区标准的肿瘤学实验,前期实验投入至少需要 30 万以上;再加上另一篇二区论文,实验经费可能轻松突破 50 万。而这种投入还只是实验阶段,后期的论文写作、投稿和版面费也不可以小看。最后一算账,仅为了申请这 30 万的基金,实验费用就得花上五六十万。
对于学术新手来说,假如没有前期实验数据的积累和实验平台的支持,仅靠个人力量,很难完成这种高难度的科研任务。而地区项目的要求也相当严苛,一些非热门领域甚至要求多篇二区甚至一区文章,科研经费与实际的需求严重不符。
现在申请国自然项目,前期的预实验几乎成了标配。为了写好一份存在竞争力的标书,研究者往往有必要进行大量的预实验,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果,这样才可以在申请时有较高的中标率。而这些预实验,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问题在于,实验投入与最后的回报之间绝对没保障。一旦项目没有中标,所有的投入就都成了沉没成本。许多年轻科研人员并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资金来做预实验。
科研标书中常见的预期成果部分,青年和地区项目通常都写着 「 发表 2-4 篇 SCI,其中至少 1 篇中科院二区 」 的目标。以目前的发表费用来看,一篇中科院二区的 SCI 文章,从实验到发表,总成本少则十几万,多则二三十万。再加上版面费、人员劳务费等,整个科研过程成本高昂。面上项目更是要求达到一区的标准,一篇一区文章的整体投入往往高达 50 万左右。基金资助的 30 万甚至 50 万,还不够两篇高水平文章的实验费用。为完成任务,科研人员不得不到处蹭资金,挂基金号。
我回复:现在已经水涨到中科院一区了,他回复:......,然后没下文了。
为何呢,因为拿到的资助总额不足以支撑科研,还得自己贴房子钱进去?学术不端的成本最低了,不铤而走险不行啊,生活坚持不下去了。
科研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倒挂」现象的出现无疑增加了这条路上的荆棘和坎坷。唯有对症下药,才能让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骛,勇往直前,让学术之树在未来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上一篇:美联储会在何时降息
下一篇:6月两场关键战国足准备好了吗?